当前位置: 买树苗网 » 苗木资讯 » 苗木新闻 » 中国式的植树狂人

中国式的植树狂人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2010-04-13  浏览次数:347

为国家建设“绿色家园”

2010年4月10日,天微微亮,王银吉一如往常被窗外透进来的光线扰醒,他推了推身边的妻子,鼓劲似地说了声“起床”,夫妇俩就钻出了暖暖的被窝。

王银吉洗漱好就把后院的牲畜给喂上,然后同家人随便解决了早餐,便拿着铁锹到承包地去掘树苗。为了确保小树苗不脱水,王银吉边挖、边捆、边把小树苗装到毛驴上,然后以最快的速度运到离家三公里多的沙漠栽植。此时,王银吉的一家人也拿着治沙工具、带着水壶和几个馍馍进军沙漠了。

春季是沙尘暴的高发期,三到五天就有一次,四至五级的风几乎天天刮,发芽的小麦苗被它吹得半死不活,沙漠防护林里的部分树苗根部被风吹得裸露。春季也是植树的黄金季节,王银吉一家此时最忙碌,整天泡在沙漠里,眼睛被风吹得睁不开,沙尘又呛得人呼吸困难,但他们就像沙生苗木,顽强地与风沙抗争。王银吉计划在最近的一周栽植桦棒2000株,榆树2000株,用麦草压沙障100亩。

十一年来,王银吉的沙区已栽植桦棒120万株,梭梭100万株,毛条30万株,拐枣32万株,榆树20万株,沙枣树10万棵,白杨树500棵,楜杨3000棵,红柳2000棵,柠条5万株,沙漠绿树成荫,沙枣花飘香,桦棒枝招手,鸟兽穿梭,蝶飞蜂绕,树木茁壮成长,一片喜人景象。

王银吉压沙植树的精神感动了全村人,激励着周围的人。与王银吉同村的五组赵得元主动向村委会申请,承包了5000亩沙地,带领15户人家到沙漠展开了热火朝天的压沙植树活动。大湾滩的移民户找到王银吉,让他指导压沙,王银吉痛快地答应了,并将苗木、劳动工具、技术无偿提供。

曾有人问王银吉:“你付出十几年的精力和一条鲜活的生命,投入30多万元钱,你图个啥?”王银吉回答道:“我啥都不图,就盼着沙不要流浪、不要漂泊,赤裸的沙丘穿上绿色的衣服。”今后十年,王银吉要在现今6400亩压沙造林面积的基础上再增加5000亩,只可惜父亲已经67岁,干不动了。王银吉没有给自己“治沙”的事业设定期限,他坚定地说:“我要豁出一辈子干好‘治沙’这件好事,到我做不动的那一天,我会把这片树林交给国家。”

启程

为生态挺进沙漠腹地

植树治沙的最初几年,腾格里沙漠腹地“庙儿墩”与一公里外的红水河之间总涌动着两峰骆驼的影子,它们日复一日地驮着四个水桶来回转悠,来回一趟就是三小时。

走近这两峰骆驼,骆驼背上分别骑着一位皮肤黑得发亮、体格健壮的中年男人,一位白发苍苍、长长络腮胡、满脸岁月痕迹的老爷爷,他们是一对憨厚的父子。王银吉跟着父亲王天昌义务植树十一年,为腾格里沙漠腹地“庙儿墩”穿上了“绿装”,却使自己的“富裕之家”一贫如洗,还搭上了一个儿子鲜活的生命。他们,就是当地人口中的“治沙愚人”。

1999年春节,一大家子人围桌吃饭,夜里一阵大风卷着黄沙朝屋子扑来,满桌的“佳肴”都覆上了厚厚的沙粒,王银吉一家子面面相觑,对这些“不速之客”很是无奈。

当天夜里,王银吉和父亲王天昌夜不能寐,心里都估摸要“治治”这群魔乱舞的黄沙。“当时植被越来越少,沙漠的范围不断扩大,风沙最严重的年头,庄稼颗粒无收。”对于恶劣的风沙和环境恶化带来的穷困,王银吉深有体会。“我是这块土地的儿子,也是一名共产党员,有责任防沙治沙,改变家乡的生产生活环境。”王银吉依然记得小时候在红水河边玩耍,碰到沙枣树开花的季节,阵阵芳香扑鼻。而如今,“大风一起不见天,沙骑墙头驴上房,一茬庄稼种三边,大风绝收小风歉”。

次日早晨,王银吉向父亲道出了治沙的念头,父亲霎时眼睛一亮,提了提嗓子说:“我看行,儿子,我支持你,干吧!”尽管这时一旁的妻子极力反对,王银吉还是铁了心要干,“第二天我们就动身进驻腾格里沙漠腹地‘庙儿墩’进行压沙植树”。

在茫茫沙海中植树实非易事,“前一天刚种好的树,第二天不是树苗根部裸露就是干脆被连根拔起;头一天挖好的树沟,一夜间就被风沙填平;成活的小树苗,遇上几个高温天气,就会渴死”,要种活一片林,治住一片沙,王银吉一家不知要反复多少回。

不管是寒冷的三九天,还是火辣的三伏天,树倒了,再栽;沙生苗木枯了,再补。王银吉整年干的都是粗活、体力活,致使手心磨得起血泡,手掌压得起老茧,脚后跟干得开裂子,手指头的肉刺一根连一根,脸庞晒得油黑,皮肤变得粗糙。王银吉一家子不仅支持他,还跟着他春夏秋冬地苦干。

挫折

为树苗放弃孩子生命

2006年冬闲时节的一天,王银吉为了尽早联系树苗商家,一大早就裹着棉衣出发,在凛冽刺骨的寒风中一脚一脚地蹬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,不料,一不小心摔倒在路面上。

王银吉似乎瞬间脑袋一片空白,趴在地上好一阵子,等慢慢缓过神来,才发现自己撞破了头,击伤了左眼,扭伤了腰,腿痛得动弹不得。王银吉心中的苦突然涌上心头,他用力敲打着地面,狠狠地问自己这么多年治沙到底为了啥。

王银吉慢慢地坐起来,静静地向着自己的“绿色家园”看去,他看到了自己的家,那片防护林里有自己的儿子,儿子用生命在支持自己的梦想。

“爸爸,你们一定要把沙植绿”,这是儿子临终前给自己和家人的最后嘱托。

2005年春天,正值植树的黄金季节,为了集中时间压沙植树,王银吉一家子把吃住全都搬到沙漠里,对孩子的照料很少。

春季开学以后,孩子腿脚有些不正常,但全家忙里忙外,只顾干活,就没怎么在意。一个月后,经过老师的反映,王银吉发现儿子确实渐渐迟钝,神情越来越呆滞,作业也总是做错。王银吉一家子都急坏了,他立即带着儿子到医院检查,化验结果犹如晴天霹雳,几乎击垮这个与沙漠顽强抗争的硬汉子——儿子罹患脑瘤。

当日回到家中,王银吉不敢向父母道明孩子的病情,他忍痛安抚着家里的老老少少。第二天,王银吉又带着儿子动身前往兰州,而后又到西安请专家会诊,可诊断结果让他晕过去——儿子的脑瘤已到晚期,无法医治。

其实,王银吉当时如果把自己家里的所有积蓄(3万元)给儿子治病,儿子的生命还能拖一段时日,可是,这位“治沙愚人”却把这3万元全部用来购买春季苗木。妻子哭过,抱怨过,不理解,不甘心,她看着躺在床上痛苦挣扎的孩子心如刀割。

王银吉的心何尝不苦?他比谁都想让儿子活着,只是这区区3万元不足以拯救儿子的生命,却能保住当年的防护林。

这年端午节来临之际,王银吉可爱、天真的儿子永远地离开了这个熟悉的家,离开了全家一同治理的“王家沙窝”。儿子在弥留之际,嘱咐爸爸一定要将自己葬在压沙点上,他要陪着爸爸把这片沙漠植成绿洲。

王银吉坐在冰冷的路面上回想了好一阵子,又似乎找到希望。他拍了拍身上的灰尘,双手硬撑着地面让自己剧痛的双腿站起来,扶着自行车慢慢地朝“家”的方向走去。

贫苦

为治沙住进“原始洞穴”

十一年前,王银吉一家在甘肃省威武市凉州区长城乡红水村算得上“富裕之家”,如今,已经一贫如洗。自1999年开始植树至今,全家投入资金30多万元,一家人为多种活一棵树,宁愿不添置一件新衣;为种树,王银吉舍弃了儿子的生命,迫使妹妹放弃了读高中的机会。

在王银吉眼里,农民挺好,即便不读书,自己有庄稼、牲畜,照样能生活。当初嫉恨哥哥的妹妹如今已经出嫁,时间能淡忘一切,她释怀了自己的读书情结,跟着一家人一起建设腾格里沙漠里的这片“绿色家园”。

2006年,当地政府为王银吉建了4间护林房。在此之前,王银吉和父亲为管理沙窝,禁止其他农民把牲畜赶到沙窝里放养、啃食,干脆在沙窝里掏了两间地洞,下决心在沙漠里“定居”,在沙角下“安家”。

这两间地洞犹如原始人的巢穴,终年不见光,由一段斜坡通到地下,只有一个简单的木门和一块灰灰的布门帘挡住沙漠里的狂沙和大风。“每天被子和枕头上全是厚厚的沙子,每天吃饭的碗底也有一层沙”,王银吉一家的生活标准很低,每天的主食都是洋芋,整个冬天靠酸菜度日,一年四季的风、沙、雨、雪、寒冷、炎热,一样都避不过。

王银吉的父亲常年住在阴暗潮湿的地窝铺,风餐露宿,劳累过度,患上严重的风湿和疝气病。六十几岁的父亲动过两次手术,每逢阴雨天,腿和双臂就隐隐作痛。沙漠里没有电,只能点煤油灯,长年受煤油烟熏,王银吉和父亲经常是眼睛红肿,父亲更是患上青光眼。

刚开始几年,乡亲们会劝说王银吉:“不要劳民伤财了,人是不能和老天爷斗的。”也有人干脆开骂:“王疯子,把钱白白往沙窝里甩,祖辈们多少年都没把沙治住,你一家人能行吗?”王银吉的家人曾经动摇过,但王银吉从小性格倔强,就不信这个“邪”,硬是坚持了十一年。

十一年后的今天,王银吉用信念和生命保护着即将拉开世博会序幕的祖国“东方明珠”。“我没有豪言壮语,只希望世博会顺利召开,未来我要种更多树,用‘绿色’回报社会。”王银吉向这场盛会问好,向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问好。

(本文来源:青年报 )

分享与收藏:  苗木资讯搜索  告诉好友  关闭窗口  打印本文 本文关键字:

新闻视频

 
推荐图文
推荐苗木资讯
最新文章